航天事业是典型的“高、精、尖”技术集中的领域,更是国家大力发展的战略核心产业之一,有着非比寻常的重要地位和意义。改革开放以后,国家对航天事业更是提出了新的战略要求,从以前的“全面完成航天工程研制生产任务”转变为“在全面完成国家航天工程研制生产任务的同时、不断提高经济效益”。
基于国家战略的调整,航天科技集团采取全面成本优化管理体系,在当今材料、人工成本迅速攀升的阶段,通过系统设计,优化管理,取得了丰硕的成果,为中央企业管理提升体系设计提供了宝贵的可借鉴的经验。航天科技集团从系统设计、体系推动、全面优化、保障体系四个方面全面构建成本管理体系,体现了科学、严谨、务实的态度:
第一、系统设计:航天科技以国家战略为导向,积极制定成本管理工程指导方案。此方案最大的特点在于,它不是“东一榔头、西一棒子”点状的成本管理工程,而是有目的、有计划、有目标、顶层考虑、统筹兼顾的一个系统设计。以顶层的视角,从整体上系统地思考成本管理问题,全面的调查成本居高不下的原因,而不是“头痛医头、脚痛医脚”,使得该工程能够考虑全面,覆盖面广泛,指导性强,整体推进效果较为显著。
第二、体系推动:“航天成本工程”的实施,必须众志成城、上下一心。为此,集团构建了组织健全、责任明确、制度完善的“三位一体”的管理体系,用完善的体系推动“航天成本工程”的全面落实。尤其是涉及到科研、生产一线的中层、基层单位,都把成本工程定位为“一把手”工程来抓。绝大部分车间、研究室、班组,都相应地成立了成本工程管理小组,重点加强了基层班组的成本工程建设,这使得成本管理工程无处不有,无孔不入,大大提高了此工程的覆盖面和执行效率。
第三、全面优化:根据前期集团对成本管理系统地多动因分析,航天科技集团在航天型号的方案和设计、研制生产、试验验证、产品交付、发射、维护保障的全生命周期中,全方位进行成本优化方案设计。全面优化是“航天成本工程”的关键步骤,在航天型号的不同阶段,即注意新理念的植入,也注意新技术的攻关,更注意新方法的应用。同时,分解并制定全过程、全周期的成本预算,在关键环节实施控制和动态调整,并严格控制各项费用的支出,即注意成本节约,又注意控制预算,从原来的“一把抓”变成了“两头堵”。通过成本全面优化,真正地把成本管理体现在研发和生产过程中,实现了全过程的成本管理。
第四、保障体系:为了确保“航天成本工程”顺利实施,航天科技集团通过文化建设与考核激励夯实保障体系,为成本工程长效机制的形成奠定了良好的基础。集团形成了明确的成本观、成本方针、成本目标为指导的成本文化体系,不遗余力地调动员工积极性,大力发扬传统成本节约精神,塑造新成本管理理念,从思想入手保障了成本工程的顺利推进。另外,集团还采用成本工程责任考核机制,将成本管理融入到全员日常的科研生产过程中去,从细节入手确保了成本工程建设的推进。保障体系的建设,极大推动了“航天成本工程”顺利落地实施。
一个科学、严谨的成本管理体系构就这样构建成了。“航天成本工程”的实施大力提高了航天型号研制的效率与经济效益,提高了产品的国际竞争力,同时也为科研生产管理模式的转型升级,产业链、价值链的优化,整体管控能力和基础管理能力的提高提供了新的动力和切入路径。
与此同时,我们也必须认识到,航天成本工程作为集团管理的一个关键环节推行,也有值得商榷之处:
第一、虽承接国家战略,成本工程仅作为集团管理提升的一种手段,而不是终极目的。“成本工程”实现效率、效益双赢,在中央企业管理提升上有颇多借鉴之处,但其本质仍是“节流”。面对国家战略的调整,集团不仅要考虑如何通过更好的“节流”来促进集团的管理、效益提升,而且还要站在推动和承接国家航天战略的角度上,通过系统设计集团战略,更好的推动大生态链、大产业链的构建,进而形成更好的“开源”态势,支持国家航天战略的转型。
第二、缺少协调成本节约与科研创新的平衡机制。航天科技集团采取全过程管理方式,进行全周期成本优化,但缺少协调成本节约与科研创新的平衡机制。航天科技进行成本节约,一个总的原则是不变的——不能为了降低成本,而忽视了前沿性科技的投入与研发。航天科技属于高、精、尖的产业,需要不断把握最新前沿技术动态,不断突破核心技术研发,大量的投入是必不可少的。缺少了成本工程与科研创新之间的协调机制,就有可能使集团在研发上“因噎废食”,导致为了节约成本而限制前沿领域的探索与试验。如何建立协调机制,平衡彼此,是航天科技集团关键考虑之处。(作者白万纲刘凯)
博锐管理在线(www.boraid.cn)版权声明:
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,本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,并不意味着博锐管理在线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。博锐管理在线文库频道收录的文章均已获得版权人书面授权;非经博锐书面授权或作者本人授权,搜索引擎外的任何个人、网站或传统媒体不得以任何名义进行转载。